把人才建设摆在战略位置
聘请“两院”院士作为空军科技发展和人才建设顾问,是空军党委落实《空军人才发展战略》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
20世纪90年代,空军由国土防空型向攻防兼备型的转型建设开始起步,由国外引进的三代战机和新型防空武器陆续装备部队,国内自主研制的先进武器装备 也在争分夺秒地抓紧攻关。1998年年底,军委首长在参加空军党委常委民主生活会时指出:“装备引进和生产发展,是军委的事;引进来,生产出来,交给空 军,能不能形成战斗力,是空军的责任。”首长的话,字字千钧,空军党委“一班人”感到肩膀上像压了一座山。
我当时任空军政治部主任,不由想起到部队调研时了解的情况:一位刚刚改装了三代战机的团长,首次飞临敏感空域,舱内突然红灯闪烁,警铃骤起,显示飞机已被导弹锁定!生死关头,只是基本掌握了新机驾驶的飞行员一时不知所措,脑子一片空白,用他自己的话说,不知道怎么飞回来的,落地之后,浑身上下早已湿透……
这个例子给了我们极大的冲击和震撼。装备可以跨越,人才很难跨越;飞机已经是三代的飞机,人还是二代的人。对我们许多干部战士来说,面对科技含量很高 的新装备,仅仅只会个一般的操作,远远谈不上深入的了解和熟练的掌握。更何况,装备虽然买进来了,许多核心的技术和资料,人家对你严格地封锁和保密。真正 把新装备的原理、性能摸准、吃透,切实把新装备使用好、维护好、管理好,尽快形成战斗力,最紧迫、最重要、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人才,没有人才,再好的 装备也只是一堆没有生命和灵魂的钢铁。
而当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人才资源的配置方式、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既给军队的人才建设增加了生机与活力,也造 成不小的影响和冲击。空军人才队伍数量远不敷用、质量亟待提高,特别是高层次、高素质人才招不进、稳不住、盘不活的问题,成为制约空军建设和发展的一个 “瓶颈”。
使命和职责、形势和任务,使空军党委“一班人”达成共识:中国空军要在二十一世纪与世界强国空军的抗衡中取得战略主动地位,必须把人才建设摆在战略位置,着眼于打赢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制定与空军战略运用和武器装备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发展战略。
制定人才发展战略,在空军建设发展的五十年历史上是第一次,在全军也缺少可供借鉴的现成经验。我作为空军政治部主任,在司令员和政委的领导下,直接主 持了《空军人才发展战略》的起草工作。我们从机关、部队和院校抽调了一批精兵强将,集中学习,分头调研,吃透上边的精神,摸清部队的情况,反复酝酿讨论, 定下思路和框架。在起草过程中,大家发扬空军机关多年来形成的好作风,“出主意深思熟虑,写文章山穷水尽”,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初稿拿出来后,我召集政治 部党委会慎重地议了一遍,而后下发各军区空军和直属单位,广泛征求意见,多次进行修改。最后经空军党委常委讨论定夺,《空军人才发展战略》于1999年8 月正式下发。《战略》分析了空军人才发展的时代背景和战略环境、发展现状和主要矛盾,提出了空军人才发展的战略思想和指导原则,以及战略目标、战略对策 等。根据《战略》确定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还制定了《空军2005年前人才建设主要任务和措施》,与《战略》一并下发。
《战略》的制定在空军人才建设史上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它在空军转型建设起步之时应运而生,成为空军在较长时间内统揽人才建设全局和长远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它作为全军第一个人才发展战略,受到中央军委首长的肯定。
为了保证《战略》的贯彻落实,空军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成立了人才建设指导委员会,空军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担任主任,机关各大部领导和综合业务部门领 导参加;在干部部专设了人才工作办公室,具体负责和协调人才建设工作;成立了空军人才研究中心,配备专职人员,对空军人才建设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进行研究,为党委首长、机关提供决策参考,为部队人才建设提供服务;筹措人才建设专项经费,首先从党委机动费中咬牙切出20%,其余部分由机关各大部努力 筹措,“十五”期间空军在人才建设上投入专项经费1.27亿;构建人才建设的政策制度体系,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提高,相继制定了《加强和改进干部选拔任用 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空军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和《关于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飞行人员队伍建设的决策。
推荐阅读3月18日其他文章
也可阅读其他文章>>>>>